紫金立德:5年之痛是白痛了

  • 607
  • 0
浅评《紫金立德:3D打印先行者5年痛

《21世纪经济报道》在12月25日刊发了李梅影的一篇报道《紫金立德:3D打印先行者5年痛》,讲述了江苏南京紫金立德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金立德”)从2008年成立到现在所经历的艰难之路。可遗憾的是从文章看来,紫金立德似乎并没有明白“痛从何来”,而笔者就替紫金立德简单分析一下痛苦原因:

1. 立项草率,盲目决策。

文章写到,“江苏紫金集团的高层一直觉得,平面打印机再怎么做,也就是把规模做大,产生不了产业本身质的变化。到了2008年,该集团搜索到3D打印机的概念,决心进军3D打印领域,当年9月与以色列Solido公司合资成立紫金立德。

紫金集团在决定进军3D打印行业时做过什么功课,咨询过什么专家,我们不得而知。从搜索得知3D打印机的概念到跟以色列公司达成协议成立紫金立德,只用了短短9个月。这种速度只能用拍板决定来形容了,效率奇高,可遗憾的是一开始便认错了方向,南辕北辙,效率越高越痛苦。

紫金立德所引进的工艺叫LOM, 全称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 中文名叫分层实体制造,是快速建模系列技术中最早的技术之一。这种技术通过一层层切割薄膜材料并堆积来成型,优点是成型快,无需设计支撑,只需切割物品轮廓;然而缺点也很突出:只适合做实心或者构型比较简单的模型,另外材料选择限制较大,早期多用纸张,锡箔登作为原料,新材料研发成本高。这些技术特点决定了LOM的应用主要是大型实心模型,目标客户范围狭窄,以后也不大可能用于工业直接生产,属于3D打印系列技术中前途比较暗淡的,可以预见紫金集团指望的“质的变化”也很难发生。

没有经过科学的决策,上马了一个错误的项目,笔者认为这是紫金立德所有痛苦的根源和一切问题的开始。

2. 不明白3D打印行业的特点,舍本求末,买椟还珠,到现在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3D打印机的核心机密在于打印材料,3D打印机本身技术含量并不高,也卖不出价格。世界主要的3D打印机厂商都通过较低的价格卖出打印机,以期待顾客不断购买利润丰厚的打印材料来获利。目前,3D打印机生产商大多同时生产自己的打印材料。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厂商想垄断材料获利之外,更主要原因是由于3d打印机行业缺乏标准。3D打印机和3D打印材料从形式到内容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这让材料生产商很难进入,研发成本和供货风险都很大,难以形成产业链。表面上是3D打印机捆绑了3D打印材料,事实上却是材料捆绑了打印机。当紫金立德找到以色列的Solido,提出用2亿元引进其3D打印机技术而并不引进打印材料时,我想以色列人一定开心得做梦都要笑醒了。

可惜紫金立德至今都没明白3D打印厂商实质是打印材料生产商,没有材料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储备,寄希望于科研机构研发可能的新打印材料上。“中北大学的王建宏博士正在研发一种陶瓷薄膜材料,即把陶瓷材料做成柔软的薄膜,如果这类研发成功,紫金立德的打印机除了可以打印塑料模型以外,还可以打印出陶瓷的东西。” 这样的希望太虚无飘渺:一是因为从科研成功到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时间,更何况对材料非常挑剔的3D打印机,不经过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大量研发,不太可能成功;二是即使研发出新的材料,市场能否接受也是个很大的问题。这就是我所要说的紫金立德第三个痛苦的原因:

3. 市场定位失败,难以招架竞争对手的压力
由于LOM工艺本身的限制,紫金立德的产品跟同价位其他工艺的3D打印机相比,无论在材料的选项还是模型构造上都有劣势。此外,上文提到LOM工艺更适合打印大型而结构简单的实心体模型,而紫金立德的3D打印机却只能生产小型模型( 160x210x135 mm    ),构建尺寸甚至都比不上个人3D打印机。这意味着要直接面对个人3D打印机的崛起。近些年,个人3D打印机进步很快,打印的精度上升,价格直线下降,这势必将会挤压紫金立德的市场空间。就算跟同样采用LOM工艺的国外同行比较,紫金立德也没有任何优势。来自爱尔兰的Mcor Technology将传统的LOM工艺加以改进,使用普通的纸张作为打印材料,能打印全真色彩的模型。同昂贵的塑料薄膜相比,运行成本显得特别低廉(只需要普通纸张),机器价格也在10万元左右,比紫金立德的同类型产品便宜50%。这种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脚下还有陷阱的态势,难怪紫金立德感到处境艰难。

紫金立德的总经理认为现在还不到壮士断腕的时候,可我却不这么认为。虽然紫金立德前期投入巨大,现在是骑虎难下,可由于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更多坚持,只能造成更大的损失。近来紫金立德作为楷模多次登上央视,甚至《新闻联播》,可这挽救不了紫金立德。错误的厂家(没有材料生产背景),在错误的时间(在个人3D打印机井喷之前),做了错误的决策,引进了错误的技术,产品定位错误,对未来走向判断也很可能是错误,有理由相信紫金立德还将痛苦下去。而国内企业在引进技术时也应该引以为戒,吸取教训,少拍一些脑袋,多做科学的决策。(本文作者为"fangpian3",最初发表于fangpian3.com,该网站现与诺研3D打印服务网合并为同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