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行业一周大事记(2016年4月24日)
- 1497
- 1
一、3D打印标准化可期 行业望迎爆发式增长
2016年4月21日,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诺研3D打印服务网作为新一代3D打印云平台,增材制造行业中的佼佼者,受邀参加此次会议。成立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于推进增材制造标准化工作,促进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研究机构沃勒斯发布的3D打印产业报告显示,去年全球3D打印市场复合增长率为25.9%,规模增长了近10亿美元,目前已达到了近52亿美元。随着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应用领域加速拓展以及产业链不断形成,全球3D打印市场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二、中国首台空间3D打印机 已完成抛物线失重飞行试验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对外宣布,经过两年努力,由该院和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共同研制的国内首台空间3D打印机,已经在法国波尔多成功完成抛物线失重飞行试验,能够在微重环境下完成3D打印。
三、中国完成首例3D打印遗体修复 老人头部曾损毁
81岁的黄老伯在一场严重的车祸中去世。让家属在悲痛中略感欣慰的是,借助上海殡葬行业刚刚具备的3D遗体修复功能,黄老伯的面部遗容得以逼真复原。这是国内首例完成的3D打印遗体修复。
四、Stratasys发布J750多彩多材料3D打印机
全新的J750 3D打印机打破技术壁垒,首次让用户实现3D打印材料和全色彩的自由搭配,从而实现一站式逼真打印,无需后期处理。与此同时,J750 3D打印机强大的多功能性也使其成为产品设计师、工程师、制造商及服务商们完美的解决方案。
五、西门子推出能3D打印的"蜘蛛"机器人原型
近日新泽西州普林斯顿西门子机器人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制造出外形像蜘蛛的机器人原型 ——西门子机器人SiSpis。这种机器人具有3D打印功能,可以互相携手合作,共同构建轮船或飞机等复杂的结构和表面。西门子产品设计、建模及仿真研究小组负责人Livio Dalloro表示:“我们正在考虑通过使用多个自主机器人协同增材制造一些大型结构,比如车身、船体和飞机机身等。”
六、可自行3D打印零部件的电动自行车
近日,英国ETTIndustries公司发布了一款名为Trayser的电动自行车。据了解,Trayser跟传统的电动自行车有点不太一样,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允许用户使用3D打印部件进行替换的电动自行车。这款Trayser电动自行车拥有一个非常亮眼的铝合金框架,42V锂离子电池能够维持60英里的单次续航里程,充电时间为3个小时,其最高时速达到了15。5英里/小时。
七、千名中小学生齐齐学习3D打印
为了探索将3D打印技术与中小学基础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并配合下半年举行的广州市首届青少年3D打印创意设计大赛,广州市教育局委托广州大学、广州市创客协会开展中小学教师3D打印技术千人培训活动。该培训活动采取送课上门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选取六所学校共同协办开展活动,参训教师可根据就近原则,从协办学校中选取一所参加培训。
八、俄罗斯将用3D打印技术建立月球基地
俄罗斯国家自然物质研究中心主任称,俄罗斯将采用3D打印技术和一种“陀螺机”专有技术在月球的极地地区建立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基地,而定居者将在那里就地取材,开发出3D打印的粉末材料。俄罗斯这一全新的登月计划将会为3D打印月球基地奠定基础,计划将分四次进行。第一个将发射任务已被命名为Luna-Glob/Luna-25。Luna-Glob将在2019年登陆月球南极附近的Boguslawsky坑,目的是为了获得土壤样品,接下来的三次月球旅行则将探索更远的区域,以确定最佳的定居点。
九、波音用3D打印制造人工冰 减少飞机测试成本
3D打印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其在航空航天领域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近日波音公司已经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一项关于制造人工冰的应用申请。波音公司并非想要为头等舱乘客制造新奇的冰块玩具,而是以塑料为原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出复杂形状的雪花并覆盖在机翼和机身表面,从而最大限度的模拟恶劣的冰雪天气。波音公司表示,这能够帮助公司简化和减少在飞机认证过程中产生的费用。
十、黑龙江:3D打印助骨病治疗进入“量体裁衣”时代
骨骼有疾需手术,如今可以先3D打印出病灶处,做完分析再开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日前成立的骨科3D打印中心可实现定制打印骨骼假体,使骨疾治疗、关节更换进入“量体裁衣”新时代。术前进行3D模型打印,可在实物模型上模拟手术操作,及时发现预计手术方案不足并调整,选择较优进钉点,变“大开刀”为“小切口”,减少术中损伤,提高治疗精准度。直观展现,也有利于术前和病人及家属沟通治疗方案。